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预防医学科学院)
  • IPV6

2010-11-11

发稿:

审稿:

来源:

国内外艾滋病流行形势、预防策略及成功经验

字体 :
分享到 :

国内外艾滋病流行形势、预防策略及成功经验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羊海涛 

 

流行形势

 

一、世界艾滋病流行形势严峻

1981年在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20年来,艾滋病迅速传播蔓延,席卷全球,无一国家(地区)能够幸免。全球艾滋病的流行仍在继续,HIV感染和死亡的数字居高不下。UNAIDS(2005年12月)报告,估计全球存活的HIV感染者有4030万人。2005年,全球估计有500万新感染者。2005年,每天估计有14000人新感染HIV。其中95%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国家。一半左右的新感染发生在15–24岁年轻人。

当前,艾滋病在世界流行主要有以下特点:

1、蔓延速度快。

2、疫情已从城镇蔓延到农村。例如在印度有73%的HIV感染者生活在农村,在全球不少地区农村HIV传播速度明显高于城镇。

3、发展中国家疫情严重。全世界约90%的HIV感染者发生于防治能力非常有限的发展中国家,撒哈拉以南非洲是艾滋病的重灾区,该地区有些国家成人HIV感染率已高达20%。

4、亚洲HIV疫情呈快速增长趋势。

5、流行病学和行为的多样性、复杂性。

6、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每年全球因艾滋病耗资5000亿美元。

二、亚洲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

亚洲艾滋病流行开始较晚,目前疫情呈现快速上升趋势,现有HIV感染者720万。

主要传播方式:静脉吸毒、异性间性传播。

疫情数较多的国家:柬埔寨、缅甸、泰国、印度(400万)、中国(84万)。

HIV感染率情况:高的(HIV成人感染率2-3%)国家有柬埔寨、泰国、缅甸;中等度国家(0.1-1%)有印度、越南等;其它较低的国家(0.1%以下),包括中国在内。

印度和中国目前HIV感染率虽较低,但由于其人口基数大,且存在严重流行的流行因素,如果这两个国家的HIV感染率达到成人人口的1%的话,那么亚洲HIV感染者总数就将超过非洲,成为全球之冠。

三、我国艾滋病面临大流行的威胁

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已从沿边、沿海向广大内陆地区蔓延,现在已遍及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HIV感染者从开始阶段的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进而向社会各阶层发展。截至到2005年9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3.5例,其中艾滋病病人3.1例,累计死亡近8000人。

2003年底,估计全国尚存活的HIV感染者有84万。近几年艾滋病疫情每年以30%左右的幅度增长,说明疫情已进入快速增长期。

我国艾滋病流行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目前我国艾滋病疫情大多数地区尚处低水平流行期,但疫情仍在继续发展蔓延。且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流行因素有增无减,加上疫情存在漏检漏报,有些地区疫情不清等,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2.呈簇状分布。到1998年全国31个省有均检出HIV感染者,但疫情仍相对集中在一些省的某些地区的某类人群。

3.农村为主。尤其是边、少、穷地区。

4.三种传播途径都有发生。吸毒传播问题至今未能有效控制;采供血传播问题控制得不理想;经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在增加。从长远看问题,我国将会与世界艾滋病传播情况一样,经性传播不断增加,最后成为艾滋病传播的最危险和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5.青壮年为主。我国HIV感染者以男性20-39岁为最多。

6.高危人群、高危行为有增无减。周边国家又多是艾滋病高发国家,相互影响很大。

7.艾滋病疫情与性病疫情并驾齐驱,相互促进。

当前,我国艾滋病控制工作存在三个严重不足,对艾滋病出现大流行的估计不足,对艾滋病的严重危害性认识不足,对艾滋病的投入不足。如果不迅速解决这些问题,控制我国艾滋病大流行的局面就难以实现。

 

世界控制艾滋病的主要经验和教训

 

20年来,世界各国在与艾滋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其中有些是有基本的、普遍性的原则,我们可以学习借鉴。

1.国家和政府的承诺。确定全国控制工作的指导方针,确保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和保证。

2.社会公开性的决心。消除人们对艾滋病的不正确认识和做法,如恐惧、无知、歧视等,让人们能及时获得艾滋病防治的有关知识、信息和咨询服务。

3.有一个切合实际的全国性的战略规划和实施计划。每一个国家结合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卫生实际,应该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控制工作必须有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工作中各种要素必须协同进行。

4.社会各部门、多层次的联合行动。各部门分工负责,纳入议事日程,确保各项控制工作措施可持续性的实施。

5.以社区为基础的对策。社会、民众是对付艾滋病的主体,艾滋病防治工作应该首先在社区开展,依靠广大民众参与。

6.长期而持续的对策。集中力量扩大工作的覆盖面,工作的重点放在重点人群、易感人群和重点(紧急)地区方面。

7.每个国家(地区)艾滋病的流行因素、流行特点不同,防治对策各异。因此,我们在学习别国经验时,必须结合本国实际,因地制宜。

8.艾滋病防治与性病防治工作紧密结合。

经过20多年全球与艾滋病作斗争,世界各国在控制艾滋病的传播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针对高危人群,如女性性工作者、静脉吸毒者、同性恋、性传播疾病患者等人群。在具体措施上,如改变人们行为的健康教育,针对高危人群采取干预措施;改进和完善性病医疗保健服务,及时诊断,规范治疗,降低性病发病率,减少艾滋病的性传播;确保安全的血液供应;在静脉吸毒人群中提供降低危害的做法(提供清洁消毒的注射器、美沙酮替代疗法);在高危人群推广促进安全套的使用;对感染HIV的孕妇提供抗病毒治疗,阻断母婴传播等;这些做法在许多国家艾滋病控制过程中都已取得良好效果。

 

 

江苏省艾滋病流行特点

 

我省自1986年开展艾滋病检测工作以来,199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999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在经过传入期(1986—1991年)、扩散期(1992—1997年)后,1998年起进入增长期。至2005年9月30日,全省累计检测各类人群近500万人,累计报告发现HIV感染者935例,AIDS病人213人,死亡129人。

尽管目前整体上江苏仍处在低感染水平,但近年来艾滋病疫情增长幅度明显加大,传播速度明显加快,流行区域已波及十三个省辖市的71个县(区),其中2004年新增8个县(区)。

 

江苏省的艾滋病防制工作

 

近些年来,特别是2004年以来,省政府对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视,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越来越踊跃,全省的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不断加强。各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正在形成。具体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制定防控规划,加强对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领导。2001年12月26日,省政府第72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增拨专项经费用于重大疾病防治工作。2004年7月,成立江苏省政府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并由省政府组织召开了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会议,决定省级财政设立艾滋病防治专项,2004年起每年经费1000万元。为加强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法制化管理,省人大常委会积极组织制定艾滋病防治地方性法规,经过三年的努力,2004年8月20日省人大正式审议通过《江苏省艾滋病防治条例》,并于2004年12月1日开始实施。

二是积极开展各类专业人员培训,加强艾滋病防治机构和队伍建设。2004年省卫生厅组织编写艾滋病防治培训教材和资料,开展了全省的医务卫生人员的全员培训。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还举办专题培训班,各地通过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专题业务培训等项目,对从事艾滋病监测、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疗等专业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提高专业防治人员的技术水平。结合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省卫生厅积极指导和引导各地加强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的力量,全省已初步形成一支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的艾滋病防治队伍。2004年底按卫生部统一要求,全省县级以上疾控中心均成立了高危行为干预工作队。

三是狠抓艾滋病监测、检测网络建设,加强规范化管理。目前,我省已基本建成涉及各类重点人群和遍及各地的艾滋病监测、检测两大网络。监测网络由往年的8个国家级监测点、6个省级监测点调查为2005年的14个国家级监测点和48个省级监测点,已连续6年定期对性病患者、吸毒及卖淫嫖娼人员、有偿供血(浆)人员等高危人群进行艾滋病感染情况监测。检测网络由1个省级确认中心、13个市级初筛中心和近300个遍布全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的初筛实验室组成。自1986年以来已累计检测300多万人次。

四是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强化监督管理。省和各地多次组织开展对采供血机构和性病诊疗市场的专项整治,近年来结合规范和整顿医疗市场秩序的专项活动,进一步重点整治性病诊疗市场,调整采供血机构设置,规范采供血和性病诊疗等医疗行为,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防艾滋病的医源性、血源性传播,推动了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五是大力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意识。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前后,省和各地卫生部门与宣传、教育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通过街头宣传、专家咨询、免费检测、新闻采访报道、高校学生讲座等方式,传播艾滋病防治知识,提高广大群众对艾滋病的知晓度和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意识,控制和减少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行为。2004年12月1日,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组织了大型宣传活动,分管副省长在宣传现场接受全省各大媒体就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采访,提出了我省社会动员,部门协调,有效控制艾滋病传播的目标,在2004年“世界艾滋病日”期间有近一半市的主要领导出席当地各种艾滋病宣传活动。

六是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项目和综合防治示范区试点工作。2001-2003年,经卫生部批准,我省与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合作,在靖江市娱乐服务行业开展了“100%使用安全套”项目,对高危人群开展行为干预试点。该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公众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了非婚姻性行为的安全保护率,降低了性病发病率,对预防控制艾滋病起到了积极作用,在2003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和卫生部组织的项目评估中,获得了较高评价。取得了明显效果:项目地区娱乐场所小姐安全套使用率由2001年的38.1%上升到2003年的87.6%;小姐的性病感染率由21.1%下降到14.1%;小姐的性病艾滋病知识和对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的认识大幅度提高,对性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由2001年的35%提高到2003年的89%。安全套的销售量逐步上升,由2001年的每季度4万只上升到2003年的12万只。绝大部分娱乐场所业主支持并积极配合项目工作,当地大部分群众理解和支持项目的开展。2004年,卫生部批准在江苏的苏州市城区和丹阳市设立两个国家级艾滋病综合示范区(第二批),年底,省卫生厅批准在铜山县和靖江市设立省级示范区,结合当地实际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

七是认真组织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工作。2004年底,我省已经申报了4个美沙酮替代治疗点(目前国家正在审批中),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已设立专门的项目经费支持这些点工作的开展。针对江苏HIV疫情的特点,我省将预防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列为干预工作的重点,结合在靖江100%安全套推广工的经验,2005年我省已布置在全省20余个县(或区)开展安全套推广使用工作,省级财政的干预经费已下达各市,人员培训工作即将开始。

 

2005年江苏省工作重点

1、加强艾滋病监测网络建设,强化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全省新增加各类人群监测哨点近40个,其中新增加了6个国家级哨点。上半年完成布点和人员培训,三季度完成一轮运作,年底前分析总结汇总的信息。为了充分掌握和分析利用监测信息,计划建立本省的监测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

2、提高检测能力。省确认中心实验室将进一步加大对全省300家筛查实验室的管理和质量控制,同时鼓励具备条件的市疾病控制中心筛查实验室申报确认实验室。开展BED-EIA检测技术在艾滋病监测和流行趋势预测工作中的应用。

3、加大行为干预力度。年内在包括国家示范区在内的23个县(市、区)开展安全套推广使用项目,在吸毒人员比较集中的社区建立4个美沙酮维持治疗试点,并通过美沙酮门诊的工作为下一步开展静脉吸毒人群清洁针具交换打好基础。计划在苏州昆山及镇江丹阳开展流动人口的干预工作。

4、扩大示范区。除了加强对苏州和丹阳两个国家第二批示范区的技术指导外,计划在其他11个省辖市每个市建立1个省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管理要求参照国家标准,及时推广示范区工作经验,省财政的专项经费已经下发各地。

5、加强对全省现有的免费VCT门诊管理,降低VCT门诊的硬件条件限制标准,鼓励筛查实验室开展咨询服务,在重点人群中开展主动的VCT服务,提高VCT门诊服务的可及性。

6、稳步开展治疗。严格把握ARV治疗指征,对每例接受ARV治疗的病人定期CD4检测,加强对开展治疗地区的检查督导,开展耐药性监测。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预防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