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预防医学科学院)
  • IPV6

2011-12-16

发稿:

审稿:

来源: 行政办公室

中心通过省卫生厅直属单位2011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

字体 :
分享到 :

  2011年12月14日,省卫生厅疾控处处长吴红辉,厅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邢书博,省爱卫办副主任戎火泉,疾控处副处长葛均,厅应急办副调研员张寄宁,厅办公室副调研员纪平,厅监察室副处级纪检监察员朱春燕,厅疾控处副调研员蔡刚,厅食监处主任科员承明华,厅疾控处主任科员邱晓辉、单玲英一行12人,全面考核中心2011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指标完成情况,民主测评中心领导班子。中心主任兼党委书记汪华主持。中心原党委书记、正处级调研员陈连生,中心副主任朱宝立、羊海涛,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徐燕及各科所负责人、各党支部书记、团总支书记出席。

  中心主任兼党委书记汪华代表中心党委、全体职工衷心感谢省卫生厅党组和厅机关处室的领导与支持!汪华同志说,2011年,中心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一次、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完成“十二五”开局之年各项工作任务。截止11月30日,卓有成效完成厅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4类35项考核指标,自评99分;获省部级表彰3项,厅级表彰22项,自加37分。

  对于2011年主要特点和工作体会,汪主任说,一是执行省厅党组指示,依靠机关处室支持,是顺利完成指标任务的根本保证。一年来,在省卫生厅党组正确领导下,不折不扣地落实厅机关处室工作要求,有序组织推进各项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指标,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卫生防病业绩,全心全意保障人民健康。完成对口援助西藏拉萨、新疆伊梨、克州、克拉玛依和四川绵竹任务。支援拉萨、伊梨、克州、克拉玛依、绵竹100多万元。派遣7批32名、4批13名专家骨干支援西藏拉萨和新疆伊梨、克州,专家克服边疆地广人稀,气候恶劣,海拔高,道路差等困难,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高昂的战斗意志和强烈的事业心圆满完成对口支援任务。帮助培训来苏骨干20多人次。

  二是全体职工团结奋进,比学敢超勇于创新,是优质完成各项任务的决定力量。中心领导班子围绕“高效率、服务型、廉洁好、眼界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目标,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坚持党建工作责任制,集体讨论决定事业发展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团结协作,形成合力,班子政治理论水平、法律道德素养、依法决策理念、统筹协调能力、廉洁自律作风和科学管理方法在推进事业发展中有新提高。全体中层干部立足本职岗位,团结带领各部门职工,发扬和谐奋进、争创一流工作作风,抓管理强队伍、抓项目争先进、抓科研促发展,以身作则,任劳任怨,艰苦奋斗,为中心全面建设连年跨越发挥积极作用。中心全体职工在新型布尼亚病毒自然宿主研究、新疆脊灰爆发疫情处置、日本核泄漏应急处置、毒面条地沟油检测、利港电厂“石膏雨”等突发事件应对总是随叫随到、不讲价钱、连续加班、奉献在前,实践证明,中心每项发展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体职工的无私奉献,这样一支队伍,是任何金钱也换不到的!

  三是尽早统一思想认识,统筹谋划“十二五”规划,是乘势而为跨越发展的先决前提。2010年下半年开始,中心班子组织带领专家,多方调研认证、制定审议《“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及时下发年度工作要点和工作计划,签订《综合目标责任书》,分解目标,细化任务,形成推进整体合力。2011年初以来,为把中心“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省级疾控中心目标落到实处,组织制定《江苏省疾控中心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初稿),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基本形成4类20条具体指标,奠定建设现代化省级疾控中心基础。

  四是强化骨干人才培养,突出培育重点学科,是科研立业赶超一流的核心优势。始终坚持人才第一发展要素策略,一心一意抓紧抓好人才梯队和重点学科建设,科研成果再创历史新高。成入选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第二层次)1人,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第三层次)4人;获“十二五科教兴卫”工程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创新平台1个,省医学重点学科流行病学科(联合共建)1个,省医学领军人才创新团队3个(含联合共建1个),省医学重点人才10个(联合共建4个),创新平台、重点学科、领军人才、重点人才实现零突破,立项规格数量创新高。选送业务骨干35批51人次赴德国、美国、意大利、英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进修交流。发表SCI、EI论文19篇,在影响因子高达53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A Novel Bunyavirus in China》论文 ,创3年2次发表纪录。组织申报各类课题7次42项、成果5次19项,立项省部级5项、市厅级5项;在研国际合作8项、国家级5项、省级17项、市厅级32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6项、《新型疫苗临床试验平台的构建及其应用》已公示为201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申报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10项(待评)。首设“科教兴业”工程基金,与卫生厅“科教兴卫”工程并轨,重点资助青年技术人才20名,青年业务骨干40名。

  五是“四个文明”齐抓共管,发挥各级组织作用,是团结各方创先争优的思想保障。党委支部建设坚持“强基础、抓建设、重管理、讲学习、求实效”指导思想,抓好胡总书记“七一”讲话、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学习贯彻,巩固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以服务人民健康为抓手,以岗位成才为动力,有效提高学习型党委支部创建成效。廉政中心建设坚持落实支部和科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季度廉政教育,抓好行风建设,打牢守法执纪思想定力。坚持以防为主,主动与检察反贪机构合作,全程序监控重点项目实施过程。坚持执行各类规章制度,定期轮换重点岗位,落实内审要求,巩固廉政建设成果。中心文化建设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继承和发扬成功做法,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培育以“奉献、创新、争先、和谐”为内核的疾控文化,优化党员干部文明素质,推进卫生防病事业发展。

  汪华同志说,2011年工作成绩来之不易,完成2012年工作主要面临以下问题和挑战,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心全体职工为做好全省疾控工作所作出的无私奉献。但全中心职工收入从2006年以来,财政未增加员工个人一分钱,严重挫伤广大职工积极性。二是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省财政厅、物价局,2011年1月发出取消部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通知,要求2011年2月1日起统一取消“卫生质量检验费”,包括微生物、免疫生化、物理、化学、安全性毒理学、功能性检测、消毒、杀虫、灭鼠等收费项目,涉及中心收费的90%以上,如中心停止这类检测工作,必然引起社会极大反响。三是应急处置中心楼概算4058万元,省财政厅现批2600万元,缺口1458万元;冷库及应急车辆库房建设600万,财政未解决一分钱补助,工程开展难度极大。四是根据目前全省已经实施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的单位交流反馈,基本形成“大锅饭”情况,中心已没有调控能力和手段,管理能力将严重削弱。

  2012年主要工作任务,一是继续推进“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进程。按照“十二五”规划完成时序要求,扎实抓好一个目标、二支队伍、三个平台、四个中心、五项工程的落实。二是建立基本实现现代化省级疾控中心指标体系,在充分论证基础上,提交中心职代会审议通过后分步落实。三是努力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到2020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78岁”要求。四是建好公共卫生综合信息化系统。升级中心办公系统(OA),首家在全国县级以上疾控中心无纸化自动传输公文,建成绩效考核、公共卫生基本等数据自动报送。整合疾病综合信息监测网络,集信息报告、各类监测数据、环境和食源性疾病、气象、地理信息和卫生综合信息等为一体的数据中心和数据分析中心。开发应急指挥系统,组织地市运行试点。启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机构体系、新农合和医保体系信息共享的联网系统。五是强化重大疾控防控能力。抓好实验室综合检测网络平台建设;加强核和辐射突发事件与传染病疫情处置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带动全省市县建强一批应急队伍;启动管理干部、业务骨干和公共卫生医师为主体的立体人才培养工程,优化人才结构;完善保障机制,强势推进“科教兴卫工程”和“科教兴业工程”,助推卫生防病事业发展。六是继续抓好党建和作风建设。七是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培育以“奉献、创新、争先、和谐”为内核的疾控文化。围绕创建文明单位和学习型中心,开展“疾控文化建设年”活动,把“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江苏精神内化为与时俱进的“正激励”和争先创优的“硬实力”,让文化无形软实力变成事业核心竞争力,巩固风清气正、心齐劲足、健康向上的优良作风。

  考核组意见反馈由考核组组长、省卫生厅疾控处处长吴红辉主持。吴处长首先充分肯定2011年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指标完成情况。他说,考核组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分工考核和召开座谈会、情况汇总等方式,认真全面考核省疾控中心2011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工作指标。认为中心认真落实省卫生厅党组各项工作要求,较好完成2011年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工作指标,全面建设实现了再跨越。在新的一年里,他希望中心党委要继续团结和带领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围绕中心,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服务大局,基础工作更加扎实,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工作作风更加严谨,协作配合更加紧密,为实现“十二五”良好开端起好步,带好头,科学促进各项工作,提升疾控防控能力,为江苏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_MG_3971.JPG

省卫生厅疾控处处长吴红辉主持2011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

IMG_3990.JPG

中心主任兼党委书记汪华报告2011年度工作成效和2012年度主要任务

_MG_3965.JPG

各部门和支部负责人参加汇报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预防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