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预防医学科学院)
  • IPV6

2011-08-11

发稿:

审稿:

来源: 慢非所

《江苏省恶性肿瘤高低发地区病因分子流行病学对比研究》课题结题总结会在宁召开

字体 :
分享到 :

  8月10日,《江苏省恶性肿瘤高低发地区病因分子流行病学对比研究》课题结题总结会在南京召开。省卫生厅郭兴华厅长、疾控处吴红辉处长;省疾控中心汪华主任、徐燕副书记;课题负责人省疾控中心赵金扣博士、武鸣博士;技术顾问美国加州洛杉机大学张作风教授;研究地区大丰市、赣榆县、淮安市楚州区和徐州市铜山区卫生局和疾控中心相关人员共四十余人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由省疾控中心主任主持,郭兴华厅长在致辞中肯定了课题的意义和所取得的成绩,并对全省肿瘤防治工作提出了看法和建议,要求进一步加强领导和深化落实各项防治措施,使我省的肿瘤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课题技术顾问张作风教授指出该课题是目前全国乃至国际上最大的肿瘤流行病学研究之一,其收集的数据与生物样本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可挖掘的内容较多,希望在结题以后能利用现有资源,获得更大的产出。为期一天的课题总结会中,省疾控中心和各项目点分别就课题的工作情况和技术资料进行了总结汇报,张作风教授也就世界肿瘤预防控制的最近进展给大家做了介绍。

  江苏省是一个恶性肿瘤高发省份,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历史调查资料表明省内也存在着部分肿瘤相对低发地区。1998年,省政府提出在省内肿瘤高发地区和低发地区之间开展对比研究,寻找导致分布差异的主要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以指导全省肿瘤预防控制工作。受资助于“江苏省医学135工程基金”,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2年起,正式在省内肿瘤高发的大丰市、淮安市楚州区,相对低发的赣榆县和徐州市铜山区,针对肝癌、胃癌、食管癌和肺癌四种主要恶性肿瘤开展了病因分子流行病学对比研究,以寻找导致恶性肿瘤分布和发病差异的主要因素。

  经历了十余年的努力,课题不仅取得了大量、丰富的研究数据和结果,还锻炼了一支专业素养高、现场经验丰富的技术队伍,丰富了肿瘤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和技术,特别是大型病例对照研究的现场实施技术,有效提高了我省在肿瘤防治方面的工作和科学研究水平。目前,本课题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四十篇,培养了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下一步课题重点将包括实验室检测、数据挖掘、论文撰写、以及利用已建立的DNA生物样本库和数据库,开展肿瘤的多基因研究。

省卫生厅郭兴华厅长致辞

 
《江苏省恶性肿瘤高低发地区病因分子流行病学对比研究》课题结题总结会
  

向课题组颁发证书

 

美国加州洛杉机大学张作风教授做报告

 

省疾控中心课题组成员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预防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