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江苏省公共卫生研究院
  • IPV6

2010-08-24

发稿:

审稿:

来源:

[复制][复制]腹泻症,悄悄地变化着

字体 :
分享到 :

世界上恐怕人人都有过腹泻的经历,只是发生的次数不等,严重程度不同。在绝大多数非医务工作者眼里,腹泻是一个小毛病,认为吃两片“止泻药”、“消炎药”或者更“专业”一点的认为吃几片黄连素就可以了;在不少医生眼里,也认为腹泻不是不治之症,危害性不大,诊治都很简单。事实果真如此吗……

 腹泻症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其实,腹泻并不如我们许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腹泻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前者是由各种病原体感染所致,后者也有很多病因,值得注意的是原发病为非感染腹泻的还可以合并感染。

在全球范围内,腹泻,尤其是感染性腹泻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发展中国家,腹泻症仍然是一类危害性很大的疾病,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感染性腹泻是致死的前三位因素之一,在某些特别贫困的国家或地区甚至是第一位死因。据统计,非洲的学龄前儿童,每年平均要发生7次腹泻。全球5岁以下儿童每年约有18亿例次患腹泻症,约300万(10秒钟有1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腹泻,占所有因腹泻死亡的人数的1/5。即使是在发达国家,虽然近年来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数逐年下降,但是仍有较高的发病率。在美国,每年有2.1亿至3.75亿例次的感染性腹泻,平均每人每年腹泻1.4次!其中有90万人需要住院治疗,每年因为腹泻而死亡者也多达6000人。在英国,每年在5人中就有1人患肠道感染病,患腹泻者至少有1/6的病人需要看医生。这些数据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的感染性腹泻仍然是一类全球性的、危害很大的疾病,不可掉以轻心

 诊治腹泻症变难了

  我们还注意到,腹泻症相关的许多问题正在和已经悄悄地发生变化,变得比以往复杂,变得比以前难诊、难治。主要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在“上升”

  这种上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上升,而是由于医学认识水平的提高,纠正了过去在诊断上的一些偏差,比如有两种病在近十余年来越来越受到消化病学和感染病学界的重视,它们分别是“炎症性肠病”和“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过去我们对它的认识不足,总以为西方人发病率高,其实在我国被误诊为慢性菌痢者或其他腹泻症并不少见。肠易激综合征原先被认为是一种神经官能症,后来发现这个病有肠道神经的损害。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感染性腹泻可以诱发肠易激综合征。

  二、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构成和疾病谱有了变化

  比如“旅行者腹泻”就是一个“现代”疾病。中国人说的“水土不服”其实就是“旅行者腹泻”。现代人生活水平高了,手头有钱,一到节假日就出远门旅游,而且喜欢挑人迹稀少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卫生条件比较差,居民的生活习惯不太好,水和食品被致病细菌污染的情况比较常见,旅行者饮用或食用后很容易被感染而腹泻。另外,大家可能注意到,同饮一壶水的当地居民不一定腹泻,那是因为他们长期食入细菌,肠道里产生了一种叫IgA的特异性抗体,旅游者却没有,算是“欺生”吧,所以“不服”。与旅行者腹泻相反,城里人卫生条件和卫生习惯好,这些年来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伤寒等等过去很常见的腹泻症的发病率在明显下降,但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症的发病率没有减少。

  三、特殊感染性腹泻病增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的腹泻。

  艾滋病患者、风湿病使用激素者、器官移植术后使用抗排异药(免疫抑制剂)者、有严重慢性病者,比如糖尿病、慢性肝病、慢性肾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等,这些人群不仅容易发生感染性腹泻,而且往往会感染一些少见的病原体。艾滋病患者被隐孢子球菌、真菌、原虫感染的机会比免疫功能正常的人高得多。另外,很容易发生条件致病菌感染性腹泻。

  二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这与大量、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有关。有些肠道外感染性疾病需要抗生素治疗,但是长期使用往往会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其原因是抗生素杀灭了肠道里的有益细菌,使肠道的微生态改变,导致菌群失调,致病菌或者条件致病菌就有可能大量繁殖,进而导致腹泻。有一种艰难梭菌,常在大量长期使用抗生素之后致病,引起伪膜性肠炎,又称其为“二重感染”。这种肠炎治疗起来比较困难,首先要停用抗生素,但必须以其他部位的感染已经得到控制为前提,其次可以使用其他抗菌药,比如甲硝唑等。

  三是耐药细菌的感染。

  这是对医生的严峻挑战,因为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滥用抗生素,使得耐药细菌不断增加,个别细菌简直已经到了“刀枪不入”的地步。碰到这种情况,医生会调换或尝试更多抗生素,绝大多数可以起效。

  四是医院感染性腹泻。

  医院感染有严格的定义,简单地说就是从医院内(而不是医院外)获得的感染。这种感染性腹泻的特点就是细菌感染偏多、感染菌多为耐药细菌,因为在医院环境里生长的细菌每天与空气中的抗生素相处,耐药能力增加;同时一些病人也带进来一些抵抗力强的细菌,如果医务人员操作不严格,或者住院患者不注意个人卫生,更容易在医院内获得感染。

  四、老的腹泻症发病率有抬头趋势,新的腹泻症在不断出现

  霍乱曾经是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威胁生命的疾病,因其病情特别严重、发展很快而被排在鼠疫之后,称其为“二号病”。该病致死的原因一般不是细菌中毒,而是脱水。据我国卫生部统计,2005年全国上报的霍乱973例,而2003和2004年均在 250例左右。轮状病毒感染后引起的腹泻一般认为多见于儿童,事实上成人的发病率并不低。还有一些新的病原菌不断出现,而且临床表现往往比较严重,比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1982年首先在美国暴发流行,后来陆续在许多国家出现,我国也发生过散发流行。本病病情严重,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毒素所致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1992年发现了一种新的霍乱弧菌,分类为O139血清群,临床表现与其他霍乱弧菌有所不同。以上这些情况都是感染性腹泻的新动态,应当引起政府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医院、医务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某些肠道感染性腹泻一旦形成暴发流行,危害极大。

对腹泻症的认识误区

  以上谈到的腹泻的新特点要引起医务人员和老百姓的重视,以认真应对新的情况,掌握正确的诊疗方案和预防措施。还要特别提醒广大读者注意,我们对于腹泻症可能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认为腹泻是小毛病,自己到药房买点药吃就行。

  不错,有些腹泻的确是小病,比如许多病毒感染性腹泻就是自限性的,不用药也会好,但是如前所述,腹泻并不是那么简单。像霍乱、大肠杆菌O157∶H7感染、伤寒等,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也会致命的。另外,慢性血性腹泻还有可能是肠道肿瘤所致,不要不当回事。

  第二,拉肚子吃“消炎药”。

  老百姓讲的“消炎药”大都指抗生素。其实,在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例中,细菌感染的比例比病毒感染少,而病毒感染是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的。另外,食物中毒可能是毒素起作用,而没有细菌感染,所以也不需要用抗生素。建议大家一旦发生腹泻,尤其是不严重的水样腹泻不要急于使用所谓的“消炎药”。

  第三,腹泻症需要禁食。

  这个观点基本上是错误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原因引起的腹泻并不影响肠道上皮细胞对水、电介质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所以除了伴有明显的呕吐外,我们鼓励腹泻病人喝糖盐水,也可以吃饭和其他食品。

  第四,拉肚子厉害时要“吊盐水”。

  这也不完全正确,一般的腹泻应该通过口服补充失去的液体,世界卫生组织还专门推荐了新的口服补液盐的处方,鼓励口服,除非非常严重的脱水,比如霍乱、不配合的婴儿等。还要大家明白一个道理,从血管里补进去的液体成分很简单,而口服补充却能够保证营养均衡。

  第五,腹泻的治疗一定要止泻。

  目前不主张随便使用止泻药,有些细菌感染甚至不可以使用止泻药,因为一旦止泻,会使得毒素积蓄在肠腔内,延缓排泄,促进吸收入血,反而加重病情。另外,还可能诱发严重的溶血尿毒综合征。即使要使用止泻的药物,也要有所选择,不主张使用降低肠蠕动的药物。现在的新理念推荐使用对肠道有保护功能和能够保持肠道菌群平衡的益生元和益生菌,益生元和益生菌大多是天然药物或包含在食品中,比如酸奶中就含有对肠道有益的嗜乳酸杆菌和双岐杆菌。

  第六,腹泻是夏天容易得的病。

  夏天腹泻症的发病率可能更高一些,但是事实上,即使是感染性腹泻也是一年四季可见的,轮状病毒感染就是在冬春季节多见,其他一些病毒感染、原虫感染也不表现有明显的季节性。

  腹泻是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可以预防的疾病。肠道感染大多是典型的“病从口入”,所以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和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便吃生冷食品,不要吃变质腐败的食品;到边远地区旅游要尽可能喝瓶装水。患有慢性疾病,尤其是有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者更要倍加防范,除了注意预防外,一旦发生腹泻,最好去看医生,不要自作主张到药店随便买几片“消炎药”和“止泻药”了事。医学发展很快,目前许多科学家正在研制各种预防腹泻的疫苗,相信不久就会使人类受益。  (编辑/李靖)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江苏省公共卫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