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喜迎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的重要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大部署,江苏省疾控中心二支部于9月4日开展了“追寻防疫足迹,传承疾控精神”主题党日活动,邀请了原江苏省卫生防疫站计免科科长刁连东等老卫生防疫专家与二支部党员进行交流。
刁连东科长是一位老计免,自1976年从事计划免疫至今,已经走过了43个年头,虽在2003年退休了,但仍没有离开他所热爱的免疫规划工作,目前还奔走在全国各地。有人问他为什么会如此执着?他的回答十分简朴:“因为计划免疫这项工作是投资最小、效益最大的一个工作,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件好事。”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乃至消灭针对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刁科长告诉大家,在新中国成立前,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有条件接种疫苗,当时流传着有这样一句话,“白喉流行之日,白喉抗毒素奇货可居,金条论价;天花发生之年,牛痘苗无处可觅,斗米颗痘”。天花严重流行,各种传染病经常暴发。1934年在无锡调查,居民中患过天花的占6.4%,有一个村庄的村民竟有30%的人因患天花而在脸上留下麻子残疾。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群众疾苦,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1950年,开始全国免费接种牛痘疫苗,经过防疫工作者的艰苦努力,1961年我国消灭了天花。另一个例子就是,1967年,我国报告的流脑病例304万,受限于当时疾病监测报告条件,实际发病数远远不止304万。经过多年的努力,流脑疫情基本控制,去年全国仅报告108例!这一巨大变化靠的就是疫苗接种。其实,成就远不止这些,我国1994年已没有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引起的病例;至2006年以后已无白喉病例报告;2012年,全国消除了新生儿破伤风;4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由1992年的9.67%下降至2014年的0.32%,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的目标;其他疫苗可预防控制的传染病也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可以很自豪地说,我国的免疫规划工作在整个公共卫生中是成效较大,江苏在全国免疫规划工作中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比如,1980年前,那时没有疫苗冷链系统,通常是把疫苗用塑料包起来用绳子吊起来放到深井里来冷藏保存,或者放在地下室储存。实际上这些措施,温度都是达不到冷链要求的,但当时只有这个条件,所以当时的接种都是在每年的冬天接种一次,而且需要防疫工作者挨门逐户上门接种。此外,老百姓不肯打,还要做很多的思想工作。1980年,我省在全国第一个实行了每月接种,这在现在看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突破,1981年卫生部的文件就转发了江苏省每月接种的做法,在1982年全国第一次计划免疫工作会议上,江苏第二个大会发言介绍每月接种的具体做法。1982年江苏开始推行乡门诊接种,由原来的上门接种转变为集中在乡镇卫生院里接种,这也是一个创举,1985年全国第二次计划免疫工作会议上,我省也在大会上介绍,进行经验分享。1985年后,江苏进一步大力发展规范化免疫接种门诊。1998年,我省又率先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合作,研发儿童计划免疫IC卡信息化管理系统并在全省推广。这些创新在全国带有开创性的意义,所以说,江苏对全国免疫规划工作是有特殊贡献的。
刁科长还重点给我们介绍了消灭脊灰的历程。江苏省是脊灰的高发省份,新中国成立前即有零星病例报告。解放后,最早的脊灰流行记载是在南通专区,当时大约有1600多例患者,后来青岛等地也陆续有报告脊灰流行。为了消灭脊灰和开展计划免疫工作,做了很多的工作。首先,江苏率先在全国建立了11个计划免疫综合监测点(当时11个地级市,每市1个监测点)。对AFP病例、疫苗针对疾病、接种率、流动人口人群免疫水平、对病原学进行监测,这些当时在全国都是最早开展的,但很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经费缺乏,这项工作没有延续下去。另一个开创性工作,1991年我省率先在连云港对外环境脊灰野病毒进行监测,当时很多专家都不理解,认为病例等监测还未做好,就做野病毒监测是不是太超前了。实际上,现如今世界上都要求做脊灰野病毒的环境监测。
期间,刁科长还提及一个让他终生难忘的事情,那就是1989年夏天邳州市爆发的小儿麻痹疫情,教训深刻。那一次疫情处理,他在现场这一待就是3个月,现在中心免规所所长汤奋扬第一天报到上班就被派去邳州处理疫情。刁科长提及,该疫情其实在邳州已经流行近1个多月,受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小儿麻痹症并没有能够及时得到明确诊断,疫情控制被延误。省、市疫情调处理组到达邳州后,首先进行了两个调查,一个是跛行调查,搜索漏报病例,最后证实共发生597例病例;二是接种率调查,发现大量的免疫空白人群,实际接种率只有75%左右。在597例病例中,有全程服苗史的只有142人,接种率仅为23.8%,由此造成小儿麻痹症的爆发。针对调查结果,在全县对所有4岁以下儿童进行补充免疫,同时加强对病例管理和救治,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幸运的是,在当地政府和中国爱德基金会的持续资金和政策支持下,在退休的县卫生局副局长张辅世——一位老共产党员不懈努力下,先后争取到挪威、美国等国家及香港地区的资助,建立了我国首家集学习、生活、技能训练为一体的小儿麻痹症康复中心。在这个希望之家,他们进行康复治疗、生活技能学习,并融入社区学校就读,2008年北京残奥会6名冠军出自他们这个"希望之家"。2010年,希望之家完成了对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患者的培育使命,如今的希望之家已经成功地转型成为全国最为成熟的脑瘫患儿康复治疗基地。
最后,刁科长告诫我们:我国开展免疫预防工作70年,取得的成绩十分显著,但我国免疫规划工作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保持无脊区任务艰巨,仍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千万不可懈怠,去年我省病人在上海市就诊时,就发现2例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另外,麻疹、腮腺炎等疫苗针对传染病仍时有暴发,信息化管理有待加强,预防接种精细化、人性化服务需要完善,接种人员的整体素质也需要进一步提高等。我们要牢记初心,不忘使命,认真学习贯彻《疫苗管理法》,规范预防接种,为保障公众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